首页 - 阳泉举行“3·15”消费维权主题新闻发布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大兴区 >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

来源:拉闲散闷网 编辑:大兴区 时间:2025-04-05 08:00:38

[58]行政主体作为合同当事人与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承担者两种身份的混合,以及相应产生的契约性权利与行政性权利的交融,使不对等行政合同总体呈现出权利倾斜性配置之格局。

换句话来说,制宪之后,人民要发挥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却并不一定要通过运用制宪权介入宪法秩序(即人民凌驾于宪法之上)来实现。22这里的随后宪法变迁的时刻与改革时期看来没有本质性的区别23,因此,两者似乎可以都包含进立宪时刻的泛指含义中。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

13陈端洪无疑也是接受这个新政治原则的。38就此而言,设想有一种从制宪状态向陈端洪所理解的规范状态的过渡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陈端洪所理解的常态宪法规范状态是一种终结式的制宪权退隐的状态。之前存在的法律或宪法不对他们发生任何的效力。所以,constitūere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指共同创建(founding together)、协调一致地创建(founding in concert)或一起创造(creating jointly)的行为。事实上,在陈端洪所批评的宪政主义与陈端洪本人所持的立场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的立场。

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因为人民绝大多数没有能力参与讨论15。36而施米特所说的人民处在宪法之旁这种特殊的关系也隐含地告诉我们,制宪权与宪法规范其实是可以同时并存的。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参与决定权和参与实施权等权能。

而且,政府对未被采纳的意见和诉求,还应说明理由。《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听证笔录的案卷排他制度,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即不按听证笔录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无效。而在参与式行政模式中,行政主体必须保障相对人的参与权,相对人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合理意见采纳权等,行政主体不满足相对人这些权利的行使,行政权力不会发生效力。离开了义务,权利就不能得到保障。

其二,是增强了相对人权利的效力。【关键词】行政参与权。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

四、行政参与权对行政义务的增设相对人行政参与权的赋有,虽然并不必然削减行政权力,甚至还会补强行政权,与行政权形成合力(复合性行政权),但是作为相对人一种新型权利,必然会增加对应的义务主体的义务,享有权利就是具有要求义务主体必须满足这种权利请求的能力或资格,否则权利是虚无的。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包括自由权、平等权、受益权等,这些权利是相对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权利,位于相对人权利结构的中心。在参与式行政中,相对人享有对政府行政效果的评估权。【摘要】实证上,相对人行政参与权既在我国制度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有所体现,也存在于实践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并已产生一定效用,这说明行政参与权已是行政法律关系新的权利要素。

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对参与人资格的确认,只是行政参与权实现的前提,为使参与人能实际参与行政活动,政府负有创设相对人参与机会、渠道与方式,吸纳相对人参与行政过程的义务。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履行行政公开的义务和通知依法具有参与资格的利益相关人的义务,使相对人知晓自己具有参与行政的资格。1、行政参与权成为行政权力的来源行政权来源于公民权,[10]这是根据人民主权的宪政原理得出的结论,因此,公民权是行政权宪政意义上的来源,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根源。如果通过相应立法将听取相对人意见与诉求明确为政府行政的义务,那么政府机关必须把相对人的意见进行搜集、记载和整理,形成书面的记录并及时公布,重要的意见听取还应送达已经登记的回执。

比如,某市政府为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维护城市良好的交通秩序,准备作出对电动自行车统一上牌照的决策,那么政府首先要将这一相关决策信息公开,并依法确定具有参与资格的市民,并发出公告,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依法确定参与人,并逐一通知参与人。这种行政权力运行的模式可以表示为:行政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意见采纳权等)→行政权力(生效)。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

这样,行政参与权才是实在的法律权利。[4]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与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因此,行政参与权首先具有治理权的性质,能够作出某种决定,并对他人意志具有一定的支配力。另者,行政参与权是相对人享有的参与行政过程,影响行政决定的权利,虽然包括对行政活动的监督权,但是这种权能是行政过程中的监督,而不是发生行政侵权后的补救性监督,这又把行政参与权与相对人事后的救济权相区别。因此,在传统行政中,相对人难以通过行使行政过程中的实质参与权,形成对行政侵权的强力制约和对行政授益的有效合作,这样相对人实体权利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行政权的行使也因缺少公众参与而很难保障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如果虽然政府建立了网络征求意见系统,在办公场所设置了意见簿,也召开了座谈会,甚至听证会,相对人通过这些途径和形式对相关行政活动行使了表达权,但是,这些声音和文字只是单向的输出,如果政府机关或塞耳闭听,或视而不见,相对人的表达权没有任何意义和实际效力。如上所述,行政参与权具有充权作用,一方面充实相对人权利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相对人权利的效力,从而既改变了相对人权利与行政主体权力的量的关系,又改变了二者之间质的关系,使相对人具有了与行政权力制衡与合作的权能。在政府重大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行政主体意识到,并在决策过程中积极引入公众参与,以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相对人的申请权、了解权、得到通知权等最多只能算作程序性参与权,而不是实质意义的行政参与权。进入专题: 行政参与权 行政法律 。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参政权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建议权、监督权等,同时也确立了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倾听建议与接受监督的义务。如,环保领域中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城市规划领域里的厦门‘PX事件,[5]财政预算领域内的温岭民主恳谈,公共产品供给中涉及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交通运输、景点门票及教育医疗收费等定价问题中的各种听证会等等,这些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昭示着我国行政决策趋向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配置。

相对人的了解权、申请权、得到通知权、要求回避权等,我们谓之行政程序权利,它们能对行政主体进行程序上的制约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相对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公众参与渗透于环保、城市规划、政府财政预算等决策过程。

与此同时,近年来,公众参与行政实践已成为公共行政生活领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行政活动中的公告评论、意见征求、座谈会、论证会以及听证会等公众参与形式,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这种行政法律关系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既有制约又有合作的关系,既有利于实现行政的正当性与效率,又有利于并保护与实现相对人合法权益。公权力机关征求公众意见的意义在于要认真对待意见--作出负责任的回应。5、依据相对人正确意见与正当诉求作出行政决定的义务。

其次,应建立定期举行重大决策的公众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的制度,一是保障相对人与政府机关的直面交流与互动,也保障了部分无法利用网络资源的相对人行使参与权,同时也能使行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这种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合作的行政法律关系是对传统行政法律关系封闭性、单向性以及强制性的突破,我们称之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

[4]这幅生动的画卷也已在我国公共行政实践中不断展开。另一方面,行政参与权还能渗透并作用于行政权,成为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或效力来源,从而影响行政决定的形成,并成为行政权正当性的基础。

但是由于程序性权利并不具有实体利益的博弈能力和影响行政决定的权能,因此对行政权的制约和对实体权利的保护是很有限的。相对人行政参与权首先要求参与资格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和确定。

概言之,相对人行政参与权的享有要求行政主体履行满足行政参与权的义务。在这种新型行政法律关系中,与相对人享有行政参与权相对应,政府则负有履行满足行政参与权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关系贯穿于行政活动的全过程。[11]熊文钊主编:《公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例如,行政立法、行政决策中相对人的参与表决权,行政协助中相对人的参与实施权,都已是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

而在一些地方政府规章中对规章制定中的公众发起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实施权等都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且规定了政府的回应和采纳义务。[6]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与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因此,政府应当履行及时回应相对人意见和诉求的义务。[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1页。

而行政执法则是最早开展公众参与实践的行政领域。在传统行政中,相对人缺乏自主参与行政过程,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参与作出行政决定,参与实施行政决定的权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3302s , 16732.054687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拉闲散闷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Top